RSS订阅 | 设为首页 | 加入收藏
 
 
您的位置:网站首页 > 招商快讯 > 正文

文化建设要软硬并重代表委员建言重视文化软件建设

崇明注册公司 日期:2013/3/6 13:05:56

  陕西来上海旅游的文佳准备给朋友带一份有上海特色的纪念品,跑了好几个知名的文化创意园区,居然没找到一件称心的东西:“全都大同小异,没特色。”

  两会会场里,许多代表委员也有这样的感觉。如何改变?代表委员纷纷提出建议。

  创意产业别做成房地产

  据不完全统计,上海目前有授牌的文化创意园区近80家,未授牌的多达300余家。李邦俊代表参加上海创意园区调研时发现,部分园区建设一哄而上,简单建设后就“招商引资”。

  邱孟瑜委员表示,上海许多文化创意园区大同小异,产业项目、文化内容以及载体建设同质化严重。而乐家珍等代表则发现,有的文化设施选址偏僻,交通配套较差,市民很不方便。

  “文化创意园区不能当作房地产业来做。”袁刚委员、田伟生委员建议:“政府要营造一种氛围,一种文化得以发展繁荣的环境,而不是鼓励文化企业、单位争项目。”

  重视内容注入“灵魂”

  朱利民代表住在徐家汇,常经过上海体育场:“每年比赛没多少,能不能让群众组织也利用这些场馆?”同样在徐家汇周边,叶辛代表看到的是另一番景象:“有跳交谊舞的,跳健身操的,做广播操的,这些地方晚上6点半到9点之间很挤。”

  “上海要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,虽然硬件很重要,但更重要的是内容。”江海洋委员表示:“我们到巴黎,在机场就能看到名画、看到各类演出的海报,而我们从自己的机场一下来,只能看到广告。”罗怀臻代表认为,文化建设,“场所只是外壳,内容才是灵魂。”马瑜代表建议,在文化投入中,要加大对软件的投入。

  有形舞台之外也要无形平台

  “‘达人秀’这样的竞争性节目为什么这么火?因为中国民间草根最优秀的人可以通过这个平台走进人民大会堂。”刘小龙等代表认为,文化建设除了提供一个看得到的有形舞台之外,还要提供一个无形的平台,鼓励参与者看到成功的可能性。

  “我接触的一些文化人才,在北京即使住地下室、吃盒饭也愿意留下来搞创作。如果要引进到上海,他们就会开条件,讲收益。两个城市的差别在哪儿?”爱新觉罗·德甄代表提到了自己的困惑:“关键还是让他们有种‘一定能做成事’的感觉,这种感觉就是一个发展的平台,这个平台除了文化场所,还需要政府给予更宽容的态度和政策。”

  要打造“无形平台”,还要营造一种氛围。王丽萍委员表示,文化建设,“人”才是关键因素:“比如说安福路可以打造话剧一条街,除了话剧中心,还可以有其他用来排练、演出的小型场地,交流的地方。”

【本文网址:http://www.cstle.com.cn/zhaoshangkuaixun/4232.html,转载请注明出处!】
分享到: